會員登入   登出  
Logo

心理資訊


觀影閱書分享

從紀錄片「挪威年少時代」看孩子的分離與成長

日期:【2017-04-17】  作者:【陳盈心】
  一個孩子划向自己的掙扎
  一位母親的心意與失落、坦然


  阿絲洛霍姆Aslaug Holm導演曾在小時候看過家族捕鯨的影像紀錄,這讓她興起從一個母親(導演)的視角,紀錄兩個兒子的成長歷程的念頭,並因此拍攝了將近10年。阿絲洛霍姆跟隨著兒子到達他們會去的地方,足球場、學校教室、廚房、浴室,紀錄著兒子面對外在世界的反應,也在過程中嘗試邀請兒子們說說自己的感覺,並且探索著生命的意義與課題,例如:死亡之後會去哪裡、你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、你的夢想是什麼、你想當一個什麼樣的人。同時,在紀錄片中也能看見,當一個孩子面對來自父母的期盼,如何在內心裡掙扎,而後又勇敢跨越恐懼去告知父母,自己其實要的是什麼。


  在此篇文章中,我主要關注紀錄片中,手足中的哥哥馬克斯來撰寫。

一、面對父母期待的掙扎與發聲
  在紀錄片中的馬克斯,從小有著像是社會期待下身為哥哥「需要」的形象,包含:可以保護弟弟的、能做為示範的、勇敢的、貼心的…等,而這些具備的能力,後來某些部分也維護著馬克斯的「想要」。當馬克斯的「想要」與社會及父母期待的「要」產生了拉鋸,也正式的協助了馬克斯在這樣矛盾與拉扯的行動與情緒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樣貌。

  例如,在片中馬克斯即便知道父親會反對,卻依舊上了髮廊,染了黑髮、穿了耳洞,將自己真正的浸泡在一個搖滾樂─「酷」的文化裡,這樣的浸泡,相較於父親期待其成為足球選手的樣子,反而有更多來自於馬克斯內在自主性的選擇與喜愛。另外在與母親的關係中,雖然馬克思有「想要」成為觀察拍攝者(母親)心目中想要的樣子(能夠表達自己在做某些行動時,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是什麼),然而,他又會展露自己真實的情緒─拒絕拍攝,那是馬克斯充分表現了他的另一個「想要」。
  父親的期待、母親的期待,與馬克斯內心的渴望或是真實流動的情緒,有時是相互牴觸著的─既想成為他人眼中的樣子,但也想要替心底另一個「想要」發聲。

二、藉由說「不」而長成自己的樣子
  這個來自於心底,自發性的「想要」,到了紀錄片尾聲,以告知母親不要再拍攝,來到了最高點的設限與自主聲音的呈現。身為紀錄片導演的母親,再次收到了「強烈的」不要再拍攝的訊息時,也似乎開始反思著自己為何無法停止補追這將近十年來的影像。
  馬克斯能夠說出「不要拍攝」,就像是那跳水及不顧父親反對穿耳洞、染黑髮的行動,是相當需要勇氣的。拒絕拍攝,將會碰觸馬克斯內心底層,面對母親將會失落的罪惡感,及面對母親期盼為手足記錄珍貴片刻的愛與心意;所以拒絕拍攝,可能使母親產生難過的不安與恐懼,那才是馬克斯需要先穿越的一道冰山,就如一開始片中的一段話「真正的知道害怕,才能學會真正的勇敢」。不過馬克斯似乎正透過這樣的歷程,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。   

三、母親的失落與釋然;孩子終要成為自己   
  導演(母親)阿絲洛霍姆在片中反思為何無法停止補捉影像?當馬克斯最後強烈而堅定的拒絕拍攝後,阿絲洛霍姆開始真正的學習接受孩子已經長大,及內心的失落。她面對孩子必然的離去,最後以一種淡淡的憂傷與微笑來詮釋失落的經驗。我想那是很不容易的,卻也是每個父母需要經歷與練習勇敢穿越的部份。

四、捕捉片刻與片刻即是永恆
  我們常期待可以捕捉許多細微而珍貴的動態性經驗,並流連於過往的經驗,然而,每個當下,是一直在流逝著的。捕捉本身與詮釋鏡頭前的畫面、經過處理的歷程,誰又會知道錯過了多少「珍貴的」片刻呢?因此,可以捕抓的,究竟有什麼呢?這讓我想起一句話:片刻即是永恆。會記得的,終將會在心底的深處。也許我們會錯過許多,但如果能像片中手足小時候那種讓風自由流過身體、跟隨著風飛翔,真切的去感受水的沁涼、能真實的碰觸情感,那不就很美好了嗎?